为和平,33年来我们这样做……

发布日期:2018-09-19发布: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1985年8月15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

正式对外开放。

一直以来,

纪念馆在对历史发掘与研究的同时,

也让“和平”的理念,

像蒲公英一样,播撒开去。

纪念馆的这33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永远放不下的坚定力量、

奋力追求的和平事业、

历史赋予的使命与担当……

让我们笃定前行。

"关爱幸存者,援助战争与和平的见证者

2004年8月成立了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

募集援助资金、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援助生活困难的幸存者、

抢救性挖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

组织幸存者赶赴日本、美国等10多座城市参加证言集会......

关爱战争受害者与历史见证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和平的实践。

为此,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积极组织幸存者及家属举办各类活动,发挥其历史证人的教育作用。同时,努力发掘整理幸存者线索,做好史料档案的挖掘整理工作。

新春慰问幸存者

组织幸存者参观南京新貌,感受80多年发展变化

2012年,组织幸存者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

史学研究,站在历史高度形成和平共识


专业科学的的史学研究

客观公正的历史态度

是达成和平共识的坚实基础


纪念馆牵头设立了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

研究院在立足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日本侵华暴行史、抗战史、中日关系史及当代日本研究、和平学等领域的基础上,既注重学术研究,又注重前沿动态信息的采集、整理、研判并做出反应。

仅2017年

研究院就举办国际国内高端学术会议30余场

上报各类专题报告49篇

推进18项课题通过评审

推进20种南京大屠杀相关书籍问世

累计超40亿观众在线阅读关注

.....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还入选了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今年,《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正式创刊,该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季刊),该刊的创办填补了国内外专门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和日本侵华史的史学类学术期刊空白。

英文刊第一期将于9月出版。

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和平的重要基础是友好、交流、互信与共识。

2017年2月在南京召开的“东亚和平的新愿景”学术研讨会上,50余位中日专家就东亚和平、南京大屠杀、慰安妇、中日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在充分表达观点和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并发布《南京共识》:


中日两国和平学者通过在南京的深入讨论交流,共同认识到:

要正视历史,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竭尽全力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要坦诚相待,加深民间对话与交流,巩固中日两国人民互信友好的根基。

要着眼未来,加强青年人的培养,撒播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种子。

要维护和平,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东亚与世界和平做贡献。

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留学生争当和平使者


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4期紫金草和平学校

来自德国、挪威、澳大利亚、赞比亚等30多个国家

4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习

这些平均年龄18岁的学生

面对90岁的幸存者讲述悲惨往事时

场景感人……

“爱好和平”不分国界


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是纪念馆设立的以普及南京大屠杀历史知识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公益学校。学校通过举办专家讲座、邀请幸存者现场讲述证言、设立专门的训练营、研究性学习班等多种形式,针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中、小学生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参加纪念仪式、幸存者资料调查等方式让海外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从2017年第一期开班迄今,来自全世界的青年学生参加了学习。学习中,通过让历史与现实发生碰撞,使学员们在感受现代化的古都新貌中去体会和平的珍贵和不易。

紫金草和平讲堂,史学的大众化传播


今年3月,由纪念馆主办、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承办的“紫金草和平讲堂”正式开讲。该讲堂特邀国内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与观众面对面,直面南京大屠杀历史和现实问题,共同展望和平未来。

美国职业摄影师克里斯·马吉做客紫金草和平讲堂,他的叔叔约翰·吉利斯比·马吉于1941年在英国上空驾驶战机抗击纳粹时写下诗歌《高高飞翔》,在二战后70多年来,这首诗激励了无数飞行员和宇航员。他的祖父约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救助南京难民和受伤的中国军人,并用摄像机秘密拍摄日军暴行。

克里斯·马吉讲述两位马吉在二战东西方战场上的故事

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现实意义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生教授讲《历史三调:松井石根的南京之行及其责任》

纪念馆馆员王立讲《抗战胜利与南京受降》


志愿服务,在全世界观众心中播撒和平种子

  纪念馆自1994年成立紫金草志愿服务队以来,到目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两万名,累计服务时间逾百万小时。

每一名志愿者,都是一名播撒和平种子的“紫金草园丁”。这些志愿者中,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后代,有利用课余时间担任讲解、文明引导、宣传推广工作的大学生,还有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多国的志愿者。

在纪念馆里,志愿者用汉语、英语、法语、韩语、日语等多种语言,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服务,展现纪念馆乃至整个南京,对待历史与和平的态度。

幸存者赵斌(已故)是纪念馆第一批志愿者

幸存者李高山(已故)之子李真铭在父亲去世后成为纪念馆志愿者,向观众讲述父亲的亲身经历

美国一家三口来到纪念馆做志愿者

去年严冬,南航金城学院的志愿者为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姓名描红

南航金城学院的志愿者协助观众应急救护

凤凰乐团公益演出队为观众演奏乐曲

境内外展览,向全世界传达南京珍爱和平的理念


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

从美国旧金山到捷克布拉格

......

我们用一场场生动的展览

向全世界传达南京珍爱和平的理念!


我们曾历时两个多月

沿着“胡焕庸线”跨越整个中国

用震撼视觉的《国际和平海报展》

用视觉语言跨越国家、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用多元的图文和语义

唤醒记忆、表达情绪、传递共鸣。

我们曾把《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带到了美国旧金山、日本名古屋、意大利佛罗伦萨、

俄罗斯莫斯科、法国冈城、白俄罗斯明斯克、捷克布拉格

等30多个国际城市

促进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了解

也向国际社会传达南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

仪式化教育,在浸入式参观体验中体悟和平


每月,开展“升国旗 撞响和平大钟 ”仪式

每天,江东门的钟声都被敲响……

纪念馆用浸入式教育让广大青少年直接触摸到这段历史

今年起还以一系列的仪式化教育活动

让普通观众在充满仪式感的参观体验中让心灵得到洗涤

纪念馆专门成立“未成年人宣教研究及运行项目组”,聘请在职及退休中小学历史教师、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等加入青少年教育的队伍中。

与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教育局等部门共同编写《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初中、高中版),开发相关青少年教育的课程及主题活动,如“让记忆照亮未来”——“七个一”仪式化教育活动、“紫金草的故事·清明特别活动”等,现已基本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阶段的“七个一”仪式化教育模板。


海外公祭,传播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形象


201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这也标志着这段历史成为世界记忆


去年国家公祭日前,纪念馆和南京市侨联联合向海外侨社团发出同步公祭的倡议。全世界400多个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积极响应,在海外同步举行各种悼念活动,并开展多场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不仅是华人华侨,还有为数众多的当地居民和族裔参与悼念活动,凸显了多民族多国人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和平主题的宣示,树立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形象。

这其中,加拿大安大略省是首个在中国以外,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西方地区。去年10月,该省通过华裔议员黄素梅提出的66号关于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动议。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共同行动起来……

我们,也会继续坚定地把和平事业做下去!

我们厌恶战争,

我们爱好和平。

努力建设和平,

是为了给我们自己,

也给子孙后代,

留下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


本站已被访问   网站技术支持: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024-52433666